火狐网站首页

歪果仁网购了一块中国产防弹板结果让他怀疑人生

时间: 2024-08-12 00:56:11 |   作者: 火狐网站首页


  前段时间国内热传的一段视频中,国外枪械爱好者用7.62毫米大威力步枪测试零售价仅100美元的中国防弹插板,结果连续数枪都无法击穿。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个人防弹装备生产和出口国家,能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提供主流标准体系最高防护等级的产品。

  不过在介绍中国防弹产品——特别是防弹衣/防弹插板的之前,需要先普及一下防弹衣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防弹衣能不能防刀刺?能不能防步枪?很多人在谈及防弹衣时还是有一些误解的。

  防弹衣有软硬两类,软质防弹衣的主要结构是依靠防弹纤维纺织而成——而任何纯粹的纤维织物都不能有效抵御穿刺类的破坏。因此软质防弹衣虽然能抵挡得住手枪弹乃至于部分冲锋枪弹,但确实不能抵挡住尖锐刀具——特别是针刺类刀具的穿刺攻击。

  虽然各国都在推动防弹和防刺功能一体化的软质防弹衣研究发展,但至少在现阶段,能够在防刺性能上达到专业防刺服标准的产品并不存在。

  图:传统软质防弹衣的原理,是利用高强度纤维的断裂、变形、抽出的过程,消耗掉弹头的动能,最后使弹头丧失进一步侵彻的能力,但是不能防尖锐物的穿刺。

  而硬质防弹装备中,以高强度金属材料为核心的产品,是不可能依靠人力让刀具穿透的。陶瓷类的虽然未见专业测试结果,但仅在理论上讲,由于陶瓷易碎,不能排除在多次强力刺击的过程中陶瓷碎裂,然后刀刃从陶瓷裂缝中穿过的概率;但这个概率就算存在,也非常低,基本上可以认为没有实际意义。

  目前主流的最高等级(美国NIJ体系下的IV级)防弹产品,能够抵挡7.62毫米大威力口径的穿甲弹。也就是说苏联SVD、美国M40A1这一类的狙击步枪,发射穿甲弹都打不穿这类防弹产品。

  防弹衣的防护能力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撑,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是打不穿,但与此同时,也要求防弹衣被击中的瞬间形成的凹陷不能太深——通常来说标准被限制在44毫米。因为凹陷太深的话,弹头的冲击和动能,依然会大量传递到人体内较深层的组织,从而引发严重的骨骼和内脏损伤,导致重伤和死亡。

  而软质防弹衣在这一方面存在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针对高速、大动能的步枪弹来说,只有硬质结构的防弹材料,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将弹头的冲击均匀的分摊在更大面积的身体表面,将冲击瞬间的凹陷深度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先上结论:能,机理学名为“防弹衣后钝性伤”;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受伤程度有限,致死者极少。

  防弹衣通过自身消耗子弹的动能来保护士兵,但是吸收的最大比率始终是有限的(在90%左右或者略高),还是有一部分会传递到人身上。因此一些范围、一定深度内的皮肤肌肉、骨骼、乃至于心肺等内脏挫伤,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而且由于液体不可被压缩,因此这种冲击还会沿着骨骼和血液传递,有可能引发某些特定的程度的脑出血。

  这种冲击带来的伤害,通常可能会破坏士兵在数分钟内的行动反应能力,程度轻重不一,比如身体强壮意志顽强的人受影响会较轻。而身体的完全恢复则需要几天以上时间。而这种冲击伤害严重到致死的极端情况非常少见,实际上直到1969年才由美军发现第一起案例。

  弹头杀伤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动能,还取决于自身能将多少动能释放给人体。对于一些设计很老、飞行稳定性过高的弹种来说,确实存在打穿防弹衣以后,由于弹头变形、失去稳定性而在人体内翻滚前进——以至于虽然打穿人体之前失去了小部分动能,但反而打穿人体以后释放动能的速度和总量大幅度的提高,反而导致杀伤力增强的情况。

  但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只能建立在两个前提下:弹种本身没有强化翻滚杀伤设计,大威力弹种近距离击穿低防护等级防弹衣,消耗动能很小。实际上二战以后,基于现代弹道创伤学理论设计的新步枪弹——涵括现在所有的小口弹,本身都是依靠强化翻滚作用进行杀伤的。因此,即使不能拦截下弹头,防弹衣的效果也能大幅度降低弹头动能,从而减小对人体的杀伤作用。

  至于带入防弹衣残片碎屑一类的问题——不穿防弹衣被击中,一样会有其他大量异物进入伤口,这是被百多年来的各国火器伤统计工作确证无疑的事情。

  国内最早的防弹衣研究始于50年代末期,当时的最大的目的是为保卫人员和后勤车队人员提供防护,前者针对手榴弹破片和手枪弹,后者针对美军空袭时投下的子母弹杀伤破片。当时使用过的材料组合包括玻璃纤维/环氧树脂与木棉;玻璃纤维/环氧树脂与铬刚玉;高强度铝合金等。不过,客观地说,这些早期产品的防护性能都非常有限。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铬刚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这是后来坦克装甲车辆上普遍的应用的陶瓷装甲材料的主要成分,美国首次完成陶瓷复合装甲的研制也是在1962年。因此从思路上讲,当时国内的铬刚玉防弹衣研制,还是很具有前瞻性的——但要强调的是,现在中国的陶瓷防弹产品,在技术上和这种铬刚玉防弹衣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图:玻璃钢是用一层层的玻璃纤维布,用环氧树脂胶水固化起来的增强塑料;这些街头随处可见的摇摇车,外壳就是玻璃钢制成的

  在80年代中国自己定型的81防弹衣,使用的是铝合金-尼龙材料。虽然比50年代的玻璃钢纤维要好得多,但尼龙材料和同时代的美国凯夫拉(芳纶类)材料就差远了。而在90年代以后,中国引进了包括芳纶在内大量先进材料的生产技术,这为国内新一代防弹产品的研制、特别是追赶国际主流和领先水平奠定了基础。

  60年代以后到90年代之间,中国的防弹衣开发实际上主要是针对的是国内的保卫工作和公安执法,而非军事行动。这带来了两个方面的现象——首先是开发的防弹衣主要是针对手枪和冲锋枪等易于隐藏携带的小型武器,特别是、、79冲锋枪;其次是标准化、制式化的产品,首先由公安部门列装,公安系统先行制定防弹衣的相关行业标准。

  需要提及的是,由于国内事实上不允许民众持枪,因此国内公安部门制定的防弹衣防护等级,和国际市场最主流的美国NIJ体系标准不同,明显偏低。因此在强调防弹衣等级的同时,务必要清楚它是基于哪一个标准体系下的产物。

  比如国内公安标准下的防弹衣分为五级,最高级也只能防御56半自动步枪、56冲锋枪发射的普通弹(软质钢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内警察面对的犯罪和,拥有更高级火力的概率非常低。

  在2002年,也开始建设自己的相关防弹衣军用标准——就最核心的防护能力要求来说,就是在公安部基础上添加了针对95步枪发射5.8毫米普通弹的第六级防护能力。

  但要强调的是,国内军警部门制定的标准较低,不代表国产防弹衣的研制水平低。实际上国内防弹产品的需求量至今都非常小,国内企业的主要市场全部在海外,其设计和制造都是以最主流的美国NIJ体系为标准,高级产品的防护能力远远超出国内标准要求。

  简单的说,NIJ标准就是近距离——15米以内,IIIA级防护各类手枪,III级防护中口径大威力及以下级别的步枪发射普通弹,IV级防护中口径大威力及以下级别的步枪发射穿甲弹。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100美元零售价中国防弹插板,就是NIJ的IV级防护产品。国内军警的五级和六级防护标准,对应NIJ体系下的III级标准。

  因此在主流防弹衣产品的防护能力上,国内、国外同级别的产品是没有差异的——大家都遵循的是同样的测试标准体系。同一级别合格产品的水平高低,体现在尽可能减轻整个产品的重量,减轻产品在穿戴时的热负荷,提高穿戴的舒适性、灵活性等其它方面。

  目前国内产品与国外高端产品相比,滞后的部分往往更多是使用上的一些设计——比如快速穿脱,或者是在穿戴上适应任何枪械的快速取用等等。这是因为在防弹产品研制和新的战术射击体系进步衔接上,国内的环境无法与存在巨大民间射击市场的国外相比。

  最根本的差距,体现在整个行业的基础对于国外依赖性较高——比如一些高端设备就还需从国外进口。我们对于进口设备甚至是原料的依赖,都是目前短时间内难以摆脱的。

  动图02:液体防弹衣原理:剪切增稠液体(简称STF)用手指搅动的时候,由于速度慢力量小,剪切作用很低,此时性质和普通的粘稠液体差不多。

  动图03:用拳头猛砸,由于速度高力量大,带来的冲击要猛烈的多;剪切增稠液体的粘稠度会在瞬间急剧加大,形成硬实的类固体状态。冲击越猛烈,这种特征越显著。

  作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正寻求战略升级。「了不起的中国制造」专栏,力邀行业权威、资深玩家,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创新之路。